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社科圆桌】人月两圆话中秋 九州万里共此时(3)

来源:北京社会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9-18 01:0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袁瑾: 首先,要弘扬中秋节文化内涵,通过中秋符号的文创设计与展示,积极营造传统节日传承的社会氛围。面向社会公众进行普及宣传,利用节日活动

袁瑾:首先,要弘扬中秋节文化内涵,通过中秋符号的文创设计与展示,积极营造传统节日传承的社会氛围。面向社会公众进行普及宣传,利用节日活动、展览、文化走亲、培训、研讨等形式,通过大众媒体宣传,将中秋节日知识转化为广大社会公众的共识,提升公众自觉的节日保护意识。

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神奇浪漫成佳节 古老厚重千古传

袁瑾,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媒学院副院长

在缺乏天文知识的古代,代表阴阳的日月,颇有神秘感。对日月星辰的崇拜古已有之。《礼记》记载“夜明,祭月也”,说明此时已经有了拜月祭月的习俗。随着月的神秘感减弱,隋唐以后,玩赏清秋明月,吟诵诗词雅句已经成了文人时尚。宋代以后,世俗色彩更加浓厚。《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各处酒楼喧哗,人们摆宴赏月十分热闹。近代以来,各地拜月不衰,只是叫法有所不同。如苏州一带称此俗为斋月宫。中秋夜各家在庭院内放上供桌,供上月饼、菱藕、石榴、柿子、白果、西瓜等时令瓜果。浙江衢州的民众凑钱于中秋夜备办糖、米果、茶等供于月下,称为“拜月婆”。说到祭月的供品,广西忻城中秋祭月的供品中有一种用糯米捏的“小马仔”,形象逼真、十分生动。

中国社会科学网:今天,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传承中秋节文化?

第四,通过游戏娱乐,获得身心愉悦与放松。袁瑾:中秋节是我国传统节日,自古以来有着庆贺团圆的美好意义,表达了中国人的情感和信仰。由于社会转型,特别是社会流动性增强,传统社会结构消解,节日传承发生断裂。这在实践上表现为传统习俗活动逐渐消失,在精神层面表现为节日意识比较淡薄。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秋节在当今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历史流变?今天还发挥着什么样特殊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秋节流传广泛、影响深远,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请为我们梳理一下中秋节的历史流变?

第三,通过尝新粮、吃新果、观看演出等活动,欢庆丰收。

嘉宾:

陈连山: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登上了月球,看到了月亮的真实面貌,月宫、嫦娥、玉兔并不存在,月亮里的阴影也不是桂树,而是环形山。所以,古人信仰的月亮神话不可避免地会在人们心目中逐渐淡化。但是,月亮神话也没有完全消失。人们虽然不再信仰月亮神话,但是仍然把它作为一种文学艺术来欣赏,美化我们的生活。各种月饼包装上常常出现嫦娥奔月,或月宫、玉兔的形象,我们的月球探测器命名为“玉兔”。由此可见,月亮神话依然是中秋节民俗的一部分。黄涛:在当代社会,中秋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的现代意义主要有如下几种:

明清之后中秋节习俗的功利性内容显著增强,贵人伦、重亲情的主题逐渐突出,而唐宋时期那种争相赏月的浪漫抒情氛围、痛饮美酒的狂欢精神衰退了。月亮崇拜、嫦娥奔月神话、秋季祭月祭社习俗上古时期已存在,它们在唐代中秋节形成之后附加到中秋节习俗中,给中秋节增添了神奇浪漫的节日氛围和古老厚重的文化内涵,同时中秋节使这些本已衰微的民俗事项获得了重新焕发生机的动力和场合,可以说它们分别是中秋节部分习俗的起源,但并不是中秋节最初形成的源头。

文章来源:《北京社会科学》 网址: http://www.bjshkxzzs.cn/zonghexinwen/2022/0918/833.html



上一篇:“北京社科”智库2022系列皮书、集刊、论丛成果
下一篇:2022北京城市副中心文旅产业峰会暨特色小镇高质

北京社会科学投稿 | 北京社会科学编辑部| 北京社会科学版面费 | 北京社会科学论文发表 | 北京社会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北京社会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