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京社会科学版面费是多[06/01]
- · 《北京社会科学》投稿方[06/01]
- · 《北京社会科学》期刊栏[06/01]
【社科圆桌】人月两圆话中秋 九州万里共此时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庆贺团圆是中秋的又一大主题。明代时,中秋夜有出嫁女儿归宁的习俗。是夜,举家团圆必备的节令食品便是月饼。各地月饼形制、口味不一,比如江浙一带月饼多为椒盐、玫瑰、百果
庆贺团圆是中秋的又一大主题。明代时,中秋夜有出嫁女儿归宁的习俗。是夜,举家团圆必备的节令食品便是月饼。各地月饼形制、口味不一,比如江浙一带月饼多为椒盐、玫瑰、百果、火腿、鲜肉、豆沙等。亲友之间相互馈赠,共庆团圆。又如诸暨人家偏好制作大月饼,杂以瓜果,叠案供月,称为“宴嫦娥”。
第二,按照中国古代的阴阳观念,日属于阳气,称之为“太阳”;月属于阴气,称之为“太阴”。月亮神自然就应该是女性。在先秦文献《归藏》里,姮娥(汉代以后因为避汉文帝刘恒名讳而改为嫦娥)因为偷吃不死药被惩罚变成了月中蟾蜍。汉代以后,嫦娥逐步演变成了美丽的月亮女神,旁边伴随着一只玉兔。所以,人们赏月不仅仅是欣赏自然的月亮,也是欣赏美丽的月亮女神。唐代诗人徐凝《八月十五夜》诗云:“皎皎秋空八月圆,常(嫦)娥端正桂枝鲜。”正因为月神是嫦娥,所以,后世百姓拜祭月亮通常都是妇女主持。北京谚语“女不祭灶,男不拜月”说的就是这种习俗。
陈连山:中秋节民俗既包含行为民俗,赏月、吃月饼等等,也有口头民俗,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既是中秋节产生的原因,也构成中秋节形成之后节日民俗的组成部分。
天上一轮满 人间万家明
第四,应尽快申报我国中秋节进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陈连山:中国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存在差异,中秋节民俗也不尽相同。例如,安徽、江西、福建、广东等地除了吃月饼之外,还有烧瓦塔活动。用石头、砖瓦之类垒起一个塔,塞入柴草,点燃。成年人以此祈求丰收,辟邪趋吉;孩子们则以此为游戏娱乐。过去,民俗学界重视民俗的民族认同作用,更多关注的是全国普遍的中秋节习俗,忽视了地方性的中秋民俗。随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的展开,学界逐渐接受了文化多元化的观念。每一个地区、每一个社群的民俗都是当地人的文化创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这些不同的中秋民俗为我们展示了中秋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也为未来的中秋节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对这些地方性的中秋节民俗的肯定,有助于实现所有人的文化权利,从而激发每一个人的文化创造力。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秋节传承至今,民俗事象丰富多彩、内涵丰富,请为我们梳理一下中秋节的主要习俗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
第二,通过赏月、泛舟、观潮等欣赏、亲近自然美景的活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元代中秋节延续了唐宋时期赏月宴饮的习俗。明代中秋节转为以拜月祈福、亲友团圆为主要习俗,并有了月饼这种节令食品。
黄涛:亲友团聚、吃月饼、互送礼品是明清以来最兴盛的中秋节活动,庆丰收、游戏娱乐也是各地中秋节习俗中都普遍存在的。中秋赏月活动在一些地方仍然风行。拜月、祈子、预测天气是传统社会流行的习俗,它们在现代社会虽然有所遗留,但是已很衰弱。各地还有一些富于地方特色的中秋习俗,如北京的玩兔儿爷,开封的“铁塔燃灯”,安徽、香港等地的舞火龙,苏杭的“燃斗香”,浙江一带的钱塘观潮,闽南的“玩会饼博状元”,广东的游月娘、烧瓦塔,台湾的吃柚子、剥柚子比赛等。
中国社会科学网 齐泽垚
第三,结合地方风土民情,保持和加强中秋习俗的地方特色。
第二,增强中秋节习俗的现代性。统观历史上和各地的过节方式,中秋节的传统习俗中不仅有饮酒、赏月、赋诗等小规模的欢庆方式,还有在公共场合举行的大型游艺活动。当代中秋节应该注意节日环境的营造。用节日纪念物来布置环境,使用节日纪念物进行习俗活动,是营造节日氛围的重要方式。与其他传统节日相比,中秋节的节日象征符号数量尤多,其历史文化内涵也尤为深厚。
袁瑾:中秋节的文化非常丰富,它是一个古老的节日,寄托了中国人对自然、对生命、对生活的感知、认知和体验,同时也蕴含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就习俗而言,拜月、赏月、团圆庆贺是传统中秋节俗的重要部分。
第一,通过团聚、联欢、赠送礼品等活动,加深亲人、朋友、同事等的感情联系,密切人际关系。
文章来源:《北京社会科学》 网址: http://www.bjshkxzzs.cn/zonghexinwen/2022/0918/8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