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社科圆桌】人月两圆话中秋 九州万里共此时(2)

来源:北京社会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9-18 01:0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然而,从当代社会生活看,它依然有着符合民众生活需要的现实意义。中秋节在传统四大节日中成型较晚,但它贴合人们的生活,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中

然而,从当代社会生活看,它依然有着符合民众生活需要的现实意义。中秋节在传统四大节日中成型较晚,但它贴合人们的生活,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节日,这在当下社会流动性增强,个体化趋势日益突出的现实语境中,显得尤为重要。家人团聚有利于培养、加强人们的家庭意识,家庭意识又与责任、义务相关联。家庭是社会的基础结构,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来源之一,家庭情感的增强则有利于社会中个体文化身份认同。同时,作为传统节日,中秋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传统赏月、灯会、夜游等活动,都在于帮助人们顺时而动,协调人事活动与自然节日轮转。我们可以利用传统节俗,影响民众亲情培育与表达的诉求,因势利导,将节日的内涵精神与时代的需求结合起来。

第一,发掘、继承和重建中秋节的优秀历史传统。

皎皎秋空八月圆 嫦娥端正桂枝鲜

第一,认为月亮具有复活能力,因为月亮圆缺变化,周而复始。屈原《天问》对此提出质疑:“夜光(即月亮)何德,死则有(又)育?”屈原的质疑从反面说明月亮在战国时代的神话中已经被认为具有复活能力。此外,月中事物也都跟不死联系在一起。嫦娥是偷吃不死药才得以进入月亮,玉兔则在月宫捣制不死药,而月中桂树即便被吴刚不断地砍斫,伤口也随时愈合。长生不死是人类永恒的梦想,具有复活能力的月亮自然被国人所喜爱。

喜得天开清旷域 宛然人在广寒宫

中国神话反映了中国人热爱月亮,这是中秋节的核心。世界各地的人都能看到月亮,但是不同族群的月亮神话大相径庭。中国的月亮神话有三个特点。

第三,中国人认为最完美的月亮是圆月。虽然月亮有圆缺变化,马王堆帛画里的月亮也是弯月,但很多汉代画像中月亮是圆形的。元宵节、鬼节和中秋节都定在月圆之日。中秋节的圆月被赋予了阖家团圆的象征意义。而欧洲中世纪则传说圆月会使人发疯,甚至变成狼人,所以欧洲人很难欣赏圆月。

主持人:

中秋夜月圆如镜、月华流转、凉风习习,人们多喜爱趁着凉风夜游。比如苏州一带有妇女中秋夜“走月亮”习俗。女子三五成群,盛装出游,一路赏月谈笑,常常尽兴而归。福州人则认为中秋夜出游可以祛除疾病,因此将中秋夜游称为“走百病”。中秋不乏节日欢庆气氛。如苏州吴江经济繁荣,明清时就有彩灯装饰龙船的风俗。朱鹤龄在《中秋龙舟曲·自序》中描写了中秋夜,吴江街巷遍是灯市,龙舟往来,鼓乐齐奏的热闹场景。

陈连山,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黄涛,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其次,要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修复或重建节日传统,复兴传统节日中具有积极意义的节日习俗活动。并根据社会民众的需要,增添新的习俗内容。在城市公共文化领域中,可开展社区为单位的赏月会,给社区民众创造交流的机会和气氛,以融洽社区邻里关系。可举办中秋赏月游园活动与大型灯会、露天歌舞晚会等,以丰富中秋活动内容,增强节俗的娱乐性、趣味性。在乡村,依托中秋节日平台,融合其自有传统文化样式与当代公共艺术,在沿袭传统庆祝方式的基础上,与乡村文旅开发深度结合,形成乡村特有的中秋文化表达。

黄涛:中秋节虽然在有些地方过得很热闹,但是一般地方的中秋习俗较为单调,急需采取措施予以振兴和重建。

黄涛:中秋节形成的直接源头是唐初的赏月风尚。当时社会风气相对自由开明,盛唐气象引发了人们在八月十五这个月亮显得分外圆分外亮的日子一齐赏月的风习,这样八月十五作为一个赏月节就出现于唐朝。《全唐诗》中收录的唐朝八月十五赏月诗共130余首,如李峤《中秋月二首》、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甫《八月十五夜月》等。它们都在题目中标出“八月十五”或“中秋”所作,或在正文诗句中写出这一时间。这些赏月诗以及其他相关文献记载是唐朝中秋节形成的明证。到中晚唐,中秋节已经成为中国的全民性节日。宋代,中秋已成为以赏月聚饮为主要习俗的盛大节日。据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以回忆的方式记述北宋汴京(开封)的繁华景象,可知北宋时期中秋节过得特别热闹,中秋当天流行中午宴饮,晚上通宵赏月游玩:“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朝廷也重视此节,给公职人员一天的假期。可见,唐宋时期的中秋节不仅过得热闹隆重,而且充溢着月、酒、乐、诗、神话等造就的浪漫格调与狂欢精神。

文章来源:《北京社会科学》 网址: http://www.bjshkxzzs.cn/zonghexinwen/2022/0918/833.html



上一篇:“北京社科”智库2022系列皮书、集刊、论丛成果
下一篇:2022北京城市副中心文旅产业峰会暨特色小镇高质

北京社会科学投稿 | 北京社会科学编辑部| 北京社会科学版面费 | 北京社会科学论文发表 | 北京社会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北京社会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