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京社会科学版面费是多[06/01]
- · 《北京社会科学》投稿方[06/01]
- · 《北京社会科学》期刊栏[06/01]
北京文化论坛圆桌对话:北京很古老也很时尚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安来顺。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为北京这座城市留下了无数宝贵的财富。北京市东城区委书记孙新军介绍,东城区是北京文保的重点区
国际博物馆协会副主席安来顺。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为北京这座城市留下了无数宝贵的财富。北京市东城区委书记孙新军介绍,东城区是北京文保的重点区域,东城的文保区占全市43%,挂牌保护院落占全市63%,不可移动文物356处,每一个都是宝贝,承载着各种历史信息。“文化跟城市是共生的,城市承载了文化,但文化更赋予城市灵魂,也就是我们说的精气神。”
北京市东城区委书记孙新军。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更多的文化交流,更开放的心态,背后是文化的自信。梁晓声说,“有时候读书、看电视、阅读史料,总觉得过去的一百多年中,中国一代代的优秀文化人可以组成若干个老中青结合的方阵。我经常不自觉地回望历史,联想到他们,感觉他们都在凝视我,而那种凝视意味着对我有要求。有这样的文化垫底,我从不觉得在任何外国人面前有矮三分的心理,我也不赞同我们文化的自我矮化,倒是应该在先驱们的凝视之下,做得更好一些。”
深厚悠久的历史,并没有成为这座城市的负担,反而不断促进城市的发展。
北京是一个大都市,但和其他大都市相比,北京有着更加深厚的历史积淀。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研究员王巍说,“在八千年前,伦敦还是一个小村落,东京有人类活动的历史有五千年,罗马是四千年,它们成为都城的时间更晚。而北京,在七十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了,七十万年来延续不绝。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是,北京有万年粟作文化,和南方万年稻作文化交相辉映。北京还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历史文化积淀之深厚,在全球所有大都市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安来顺介绍,“博物馆原本是引进的,但在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加入其中,且正处在构建自己独特体系的阶段,同时开始和国外的博物馆更平等地交流。无论什么时候,交流都是一个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受益的过程。如今,中国文博界的大门越来越向世界敞开。”
几十年间,这里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北京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著名作家梁晓声,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变迁,他说,“我曾经住过的两条小街,条件很差,夏天走路粘鞋底,如果是下雨天,黑水上漂着各种油花,小孩子们穿塑料凉鞋,回家要用肥皂洗脚。但现在,这两条小街的面貌都变得非常好,环境好了,大家的脾气也好了,脾气好了,就更容易接受文明礼貌的倡导,所以说文明之都、礼貌之都,它有一个前提,就是我们的环境要好。”
作家梁晓声。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多元和包容,奠定了北京文化丰富的底色,也奠定了未来发展的基础。北京这座城市,从不拒绝不同的文化,也永远在向世界传递着中国的文化、讲述着中国的故事。
七十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
古老的文化,并不拒绝时尚与流行
在历史的肩上,更自信也更开放
在城市的发展中,文化并不是陈旧古板的代表,事实上,在北京,丰富的文化积淀,一直在和时尚、科技融合,如《我在故宫修文物》一度成为焦点,故宫文创也经常成为流行的风尚。
7月25日,北京文化论坛主论坛圆桌对话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王巍。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在北京市东城区,传统的文化、文物、遗产等,正在焕发新的活力。孙新军介绍,“我们通过‘文化+音乐'‘文化+演出'‘遗产+数字'等融合创新,推出‘北京古建音乐季'‘永定门光影秀'等‘中轴线上'系列活动,阐述中轴魅力,重构历史走廊。我们不断将文化软实力嵌入到空间布局中,实现城市文脉新的生长,如近年来一直在培育的故宫、王府井、隆福寺‘文化金三角',串珠成链,资源互补,把不同的气质调和起来,实现‘文化、人、空间、产业'融合共生,成为东城的文化新名片,而且东城区的名片会越来越多。”
孙新军对此感触颇深,北京是一座老城,但不应是旧城,为了实现老而不朽,“我们织补、去锈、治乱,又不干扰东城的风貌,老房、老树、老巷都在,现代功能又增加进来了。我们启动了重点文物的腾退,像太庙、皇史宬、社稷坛,还启动了平房院落的申请式退租,并进行恢复性修建,使老院回归到传统规制和四合院格局。架好了文化基因载体的‘四梁八柱',还要赋予其内容,推动文化精神内核的多样化表达。”
“我们的中华文明,正在不断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和灿烂的成就。”王巍说。
文章来源:《北京社会科学》 网址: http://www.bjshkxzzs.cn/zonghexinwen/2022/0727/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