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京社会科学版面费是多[06/01]
- · 《北京社会科学》投稿方[06/01]
- · 《北京社会科学》期刊栏[06/01]
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论文_铸牢中华民族(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一、党建引领地方政府能力建设 二、内外驱动地方政府能力建设 三、治理理念融入地方政府能力建设 第二节 提升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党建引领地方政府能力建设
二、内外驱动地方政府能力建设
三、治理理念融入地方政府能力建设
第二节 提升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提升经济发展能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物质经济基础
二、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民生基础
三、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牢固社会基础
四、提升文化建设能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造思想文化基础
五、提升生态环境保护能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造宜居生态基础
结语
一、本项研究的主要结论
二、本项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三、本项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受访人及访谈资料编号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文章摘要:作为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如何协调、整合族际关系、凝神聚力,实现民族复兴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当前,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期”和“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增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和国家面对复杂国际国内形势提出的重大任务,也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能和职责。地方政府职能职责与地方政府能力密切相关,地方政府能力的强弱必然导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区域空间的不平衡状态和水平。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和认识,本项研究聚焦于西部民族地区这一中观区域空间,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政府能力理论、政治系统理论、行政生态学理论为理论基础、资源和依据,运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实地调研和描述统计等研究方法,致力于探寻和分析地方政府能力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内在逻辑、一般过程和实现路径,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地方政府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为依据审视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能力现状及其问题,探寻其制约因素,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遵循提升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能力的总体思路与对策建议。研究发现,地方政府能力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密切相关,二者具有内在逻辑关系及其作用机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地方政府的法定职责,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添为我国地方政府的基本职能职责,这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不仅有助于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有效转化为实践行动,而且还有助于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地方政府工作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提升地方政府能力,加强地方政府能力建设能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组织保障和奠定治理基础。作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和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地方政府能力建设提出新要求、提供新动力,并给予地方政府能力建设提供了重要资源。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能力建设取得成效明显,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能力提升较快、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得以强化、社会治理能力有所改善、文化建设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保护能力有效提升等五个方面。但与东部地区相比,能力不足是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的现实状况和面临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经济发展能力相对偏低、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充分、社会治理能力有效性不足、文化建设能力相对偏弱、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差距较大。制约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能力建设的因素,既有外部行政环境因素,也有政府自身因素,还有地缘政治因素。其中,外部行政环境制约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社会资本累积式微、沟通网络异质多元、自然生态脆弱易损等;政府自身制约因素主要有政府职能转变缓慢、行政管理方式落后、政府公职人员能力偏低、体制改革创新滞后、受制于府际关系的制度安排等;此外,地缘政治环境复杂多变也给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能力建设增加了不确定因素,带来了新的挑战。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能力建设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特征,须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基本遵循提升地方政府能力:一方面,地方政府能力建设应坚持党建引领、内外驱动、融入治理理念等总体思路;另一方面,需从坚持供需结合、逐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借助“一带一路”、扩大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提升地方政府经济发展能力;从构建可容纳多元诉求的公共服务政策规划体系、构建高绩效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不断完善公共服务的政治参与机制等方面提升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从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社会治理结构、完善民族事务治理的法治基础、探索化解影响公共安全各类矛盾的长效机制等方面提升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能力;从注重良好文化发展环境的创造、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在文化建设中作用、注重提供优质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提升地方政府文化建设能力;从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优化生态财政制度、构建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参与机制、探索建立绿色发展政绩考核制度、完善地方政府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责任制度等方面提升地方政府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并通过西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能力的提升,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物质经济基础、提供坚实民生基础、夯实牢固社会基础、创造思想文化基础、打造宜居生态基础。
文章来源:《北京社会科学》 网址: http://www.bjshkxzzs.cn/qikandaodu/2022/1008/843.html